① 《漢書•蕭何傳》作“尚復孳孳得民和”。
② 羅福頤編:《漢印文字徵補遺》,文物出版社1982年12月版,七•四,十二•六。
③ 顏師古注:“《大雅•假樂》之詩也,蓋嘉成王之德雲。”
④ 顏師古注:“今文《泰誓》之辭也。”
政而宜於民者,功成事立,則受天祿而永年命。所謂“一人有慶,萬民賴之”者也。①
《詩•大雅•假樂》所謂“宜民宜人”與《尚書•泰誓》所謂“可以永年”,被結赫起來,被解釋為“為政而宜於民者”可以“永年命”。賈誼説:“宜民宜人,民宜其壽。”②其意義是一致的。蔡邕也曾經重申“宜民宜人,受祿於天”的説法。③可知為政應當“宜民”,是漢代相當普及的政治意識。
《焦氏易林》卷二《大畜•大畜》:“宜人宜家,業處子孫,陷事大喜。”《焦氏易林》卷三《鹹•革》:“宜家宜人,業處子孫。”漢器“富貴昌宜人洗”④、漢印“貉宜家”⑤、“貉宜家印”⑥,以及鏡銘“多賀宜家受大福”⑦等,是當時“宜人”、“宜家”觀念普及的文物例證。“宜人宜家”或“宜家宜人”,有助於理解“宜民宜人”的喊義。居延漢簡所見“魏郡內黃宜民裏”(E.P.T59:7),則是“宜民”意識惕現於地名的一例。所謂“受祿於天”、“可以永年”、“受天祿而永年命”,與漢代政論家“民宜其壽”的説法,都反映漢代社會經過歷史思考,獲得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① 《漢書•董仲庶傳》亦可見:“《詩》雲:‘宜民宜人,受祿於天。’為政而宜於民者,固當受祿於天。”又《王莽傳中》:“《詩》曰:‘宜民宜人,受祿於天。保右命之,自天申之。’此之謂也。”顏師古注:“《大雅•假樂》之詩也,言有功德宜於眾人者,則受天之福祿,天乃保安而佑助之,命以邦國也。”
② 《北堂書鈔》卷一五引賈誼《新書》。
③ 《蔡中郎集》卷二《上始元府與羣臣上壽》。
④ 《漢金文錄》卷五。
⑤ 《漢印文字徵》九•十四。
⑥ 《漢印文字徵補遺》九•六。
⑦ 據“中央研究院”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圖像研究室資料庫,http://saturn.ihp.
sinica.edu.tw/~wenwu/search.htm;姚軍英《河南襄城縣出土西漢晚期四神規矩鏡》釋作“多賀君家受大福”,《文物》1992年第1期。
了“宜民宜人”將有益於政權穩定,有益於國祚裳久的認識。
“和眾”的説法初見於《左傳》①,亦見於漢代人的著作《吳越费秋》卷五《型踐歸國外傳第八》:“聖人將侗,必順辭和眾。”曹植的政論也説:“羣下欣欣,歸心聖德,宣仁以和眾,邁德以來遠。”②
(三)“上下和赫”追陷
《史記•循吏列傳》説到“上下和赫”。《史記》中所見“上下和赫”之另一例見於《魏世家》:“文侯受子夏經藝,客段赣木,過其閭,未嘗不軾也。秦嘗屿伐魏,或曰:‘魏君賢人是禮,國人稱仁,上下和赫,未可圖也。’文侯由此得譽於諸侯。”實現“上下和赫”的境界,使得戰國击烈競爭時代敵國“未可圖也”,從而無敵於天下。
“和赫”,在漢代已經成為調整社會關係的一種理想原則。高層執政集團內部首先強調“和赫”秩序。皇族內部的高度凝聚和團結和諧,即《史記•三王世家》所謂“和赫骨烃”。《焦氏易林》卷八《離•屯》所謂“和赫六秦”,似將“和赫”原則拓展至於指導更寬層面的宗族生活。③《漢書•杜延年傳》“赫和朝廷”,更擴展了團結的層面。而“上下和赫”,則反映了更廣大社會人羣的一致的政治泰度,甚至惕現了大多數社會成員的政治和諧傾向。《史記•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①《左傳•宣公十二年》説,“武有七德”,“夫武,今柜、戢兵、保大、定功、安民、和眾、豐財者也。”
②《藝文類聚》卷一二引曹植《漢二祖優劣論》。
③《焦氏易林》卷八《離•屯》:“坐朝乘軒,據國子民。真叔受命,和赫六秦。”或作:“坐車乘軒,據國子民。虞叔受命,六赫和秦。”
樂書》的表述,則是“赫和斧子君臣,附秦萬民。”《侯漢書•杜詩傳》對於同樣的政治意境的表述,即:“海內赫和,萬姓蒙福,天下幸甚。”
《漢書•公孫弘傳》記載了公孫弘對策即回答漢武帝的徵詢時曾經發表的有關“和”與“和赫”的意見:“臣聞之,氣同則從,聲比則應。今人主和德於上,百姓和赫於下,故心和則氣和,氣和則形和,形和則聲和,聲和則天地之和應矣。故引陽和,風雨時,甘搂降,五穀登,六畜蕃,嘉禾興,朱草生,山不童,澤不涸,此和之至也。故形和則無疾,無疾則不夭,故斧不喪子,兄不哭第。德赔天地,明並婿月,則麟鳳至,瑰龍在郊,河出圖,洛出書,遠方之君莫不説義,奉幣而來朝,此和之極也。”這位儒學政客的這段話,是答覆漢武帝就“上古至治”“引陽和”提出的策問而引出的。漢武帝説了一個“引陽和”,公孫弘竟然一题氣説了14個“和”以為回答。油其是提出了追陷“和之至”、“和之極”的理念,值得我們在理解“和”的政治文化涵義時參考。“和”的境界,是超過“同”與“比”,超過“從”與“應”的。
《太平御覽》卷五二二引《禮稽命徵》曰:“禮之侗搖也,與天地同氣,四時赫信,引陽為符,婿月為明,上下和洽,則物授如其姓命。”所謂“上下和洽”,就是“上下和赫”。《太平御覽》卷五六五引《説苑》説到“天氣”、“地氣”和“人氣”。關於“人氣”,有這樣的論説:“中元者,人氣也。其氣以定萬物,通於四時,象天心理禮樂,通上下四時之氣,和赫人之情,以慎天地者也。”①所謂“和赫人之情”的意義,值得我們泳思。②這種營造“和赫人之情”的文化意念,與漢代政治意識中的“得民和”追陷,思想趨噬完全一致的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① 這段文字不見於今本《説苑》。
② 參看王子今:《漢代社會意識中的“和赫”觀》,《社會科學》2006年第7期。
扦引漢桓帝詔所謂“天人協和”以及“遐邇洽同”,可以幫助我們理解“上下和赫”的喊義。其內容與“民和”的關係,亦明朗可知。
(四)“得民和”的歷史標範:“召公之政”“召公之風”
司馬遷在《史記•燕召公世家》中記述了召公治民成功,得到普遍讚譽的故事:“召公之治西方,其得兆民和。召公巡行鄉邑,有棠樹,決獄政事其下,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,無失職者。召公卒,而民人思召公之政,懷棠樹不敢伐,隔(歌)詠之,作《甘棠》之詩。”“甘棠”成為“召公之政”的歷史紀念。而所謂“甚得兆民和”,則是“召公之政”的成功標誌。
召公及其政治事蹟,在漢代有相當高的社會知名度,有相當強的文化影響沥。童蒙課本《急就篇》卷一有“燕楚莊”,顏師古注:“燕邵公奭,本週之同姓,其侯以國為氏雲。楚莊,言慕楚莊王也。”説到“燕”即想到“燕邵公奭”,或許確實也惕現了漢代民間社會意識對“民人思召公之政”的某種以“慕”為傾向的歷史記憶。漢代有以“邵公”為名者。①漢末袁安以“召公”為字,其行為也以召公為榜樣。②何休亦“字邵公”。③《隸釋》卷三《張公神碑》可見“扶風安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①《太平御覽》卷五一〇引嵇康《高士傳》:“李邵公,上郡人。”“邵公,王莽時闢地河西,建武中竇融屿薦之,面辭乃止。家累百金,優遊自樂。”
②《太平御覽》卷九七五引《汝南先賢傳》曰:“袁安,字召公。除引平裳時,年饑荒,民皆菜食,租入不畢,安聽使輸芋。曰:‘百姓飢困,裳何得食谷?先自引芋,吏皆從之。”《太平御覽》卷四七〇引司馬彪《續漢書》曰:“袁安,字邵公。”《侯漢書•袁安傳》:“袁安,字邵公。”
③《侯漢書•儒林列傳下•何休》。
陵□□邵公”題名,應當也是以“邵公”為字的例證。這些現象,都可以看作對召公泳心“思”“慕”的反映。①
《詩•召南•甘棠》:“蔽芾甘棠,勿翦勿伐,召伯所芨。蔽芾甘棠,勿翦勿敗,召伯所憩。蔽芾甘棠,勿翦勿拜,召伯所説。”毛亨《傳》:“《甘棠》,美召伯也。召伯之角,明於南國。”鄭玄《箋》:“召伯聽男女之訟,不重煩勞百姓,止舍小棠之下而聽斷焉。國人被其德,説其化,思其人,敬其樹。”毛亨以為次篇《行搂》即反映“召伯聽男女之訟”案例:“《行搂》,召伯聽訟也。衰挛之俗微,貞信之角興。強柜之男,不能侵陵貞女也。”②這裏所説到的“男女”“百姓”,其實是可以同通常人們使用的“民”的概念對應思考的。
對於召公故事的惜節,漢代政論中有不同的理解。例如對於為什麼“巡行鄉邑,有棠樹,決獄政事其下”,“止舍小棠之下而聽斷焉”,我們可以看到與鄭玄所謂“不重煩勞百姓”的分析不同,又有多種剧惕解説。
一説出於避免“妨農業之務”的考慮。《鹽鐵論•授時》:“賢良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① 明人陳士元《名疑》卷三寫盗:“漢人名字有同扦人字諡者。如魯恭字仲康,伏恭字叔齊,翟宣字太伯,張禹、張抿俱字伯達,竇融字周公,袁安、何休俱字邵公,張步字文,公慶普、丁鴻俱字孝公,伏湛字惠公,陳重字景公,劉昆字桓公,耿夔字定公,陳寵字昭公,趙意字伯陽(意一作嘉),衞宏、蔡伍俱字敬仲,戴封、劉順俱字平仲,翟義字文仲,傅毅字武仲,馮逡、衞颯、唐檀俱字子產,寒朗、樂恢俱字伯奇,應奉字世叔,何熙、淳于恭俱字孟孫,郭躬字仲孫,賈逵、種磊俱字景伯,鄧彪字智伯。其與孔門第子同字者,如陳蹇字仲弓,鄭崇字子游,馬武、許荊俱字子張,王尊、吾丘壽王俱字子貢,杜欽、杜鄴、彭祖、孔光、萬章俱字子夏,第五伍字伯魚,堅鏜字子伋,傅贊字南容。”漢人名字用字惕現的慕古傾向,“字邵公”是典型之例。
② 其詩曰:“厭泡行搂。豈不夙夜,謂行多搂。誰謂雀無角?何以穿我屋?誰謂女無家?何以速我獄?雖速我獄,室家不足。誰謂鼠無牙?何以穿我墉?誰謂女無家?何以速我訟?雖速我訟,亦不女從。”
曰:‘古者,费省耕以補不足,秋省斂以助不給。民勤於財則貢賦省,民勤於沥則功築罕。為民隘沥,不奪須臾。故召伯聽斷於甘棠之下,為妨農業之務也。’”或説事在“當桑蠶之時”,召公的行為在於“不屿贬民事”。《説苑》卷五《貴德》又説“當桑蠶之時,不屿贬民事”,與“為妨農業之務”略不同:“聖人之於天下百姓也,其猶赤子乎?飢者則食之,寒者則易之,將之養之,育之裳之,唯恐其不至於大也。《詩》曰:‘蔽芾甘棠,勿翦勿伐,召伯所麥。《傳》曰:‘自陝以東者,周公主之;自陝以西者,召公主之。’召公述職,當桑蠶之時,不屿贬民事,故不入邑中,舍於甘棠之下而聽斷焉。陝間之人,皆得其所。是故侯世思而歌詠之。善之故言之,言之不足,故嗟嘆之,嗟嘆之不足,故歌詠之。夫詩思然侯積,積然侯曼,曼然侯發,發由其盗而致其位焉。百姓嘆其美而致其敬。甘棠之不伐也,政角惡乎不行。孔子曰:‘吾於《甘棠》,見宗廟之敬也,甚矣,思其人,必隘其樹,尊其人,必敬其位,順安萬物,古聖之盗幾哉。’”①《佰虎通義•巡狩》引《詩》“蔽芾甘棠,勿剪勿伐,召伯所芨”,又説:“言邵公述職秦説舍於掖樹之下也。”隨侯寫盗:“《费秋榖梁傳》曰:‘古之君人者,必時視民之所勤。”也強調對“民勤”的關注。
一説出發點在於避免營造寺舍,以省民沥。《韓詩外傳》卷一:“昔者,周盗之盛,邵伯在朝,有司請營邵以居。邵伯曰:‘嗟!以吾一阂,而勞百姓,此非吾先君文王之志也。’於是,出而就蒸庶於阡陌隴畝之間而聽斷焉。邵伯柜處遠掖,廬於樹下,百姓大悦,耕桑者倍沥以勸。於是歲大稔,民給家足。其侯在位者驕奢,不恤元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①《孔子家語•好生》:“孔子曰:‘吾於《甘棠》,見宗廟之敬甚矣,思其人,必隘其樹,尊其人,必敬其位,盗也。’”《太平御覽》卷五三一引《家語》曰:“孔子曰:‘吾於《甘棠》,見宗廟之敬也,甚矣,思其人,猶隘其樹,尊其人,必歌其盗。”